10月11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组织举行耐盐碱水稻专家测评会,现场对耐盐常规稻材料22ZS-39和22ZS-44进行了小面积试验田测产验收。经测评,22ZS-39产量608.9kg/亩,22ZS-44产量691.8kg/亩,测产产量打破往年纪录,创4‰盐度下耐盐常规稻产量新高。
此次测产水稻材料及对照品种均种植于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育种实验基地9号田块。试验田土壤含盐量0.34‰,pH值7.9。记者在试验田看到,稻子茎秆粗壮,稻穗饱满。
当天,在专家的见证下,工作人员现场对9号田块的水稻进行测产。经过测量、收割、脱粒、称重、去杂、水分测定等多道工序后,测产结果显示,耐盐常规稻材料22ZS-39产量608.9kg/亩,22ZS-44产量691.8kg/亩,均超过了对照品种盐稻21号516.9kg/亩的产量。
“此次测产的两种水稻材料属黄淮粳稻组,于今年4月底播种,5月底插秧,10月初进入完熟期。测产水稻材料以及对照品种全生育期均进行4‰的咸水灌溉。”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育种工程师于萌介绍说,两种水稻材料系四年育种的第八代材料,在此次测产中表现优异,预计明年进行国家耐盐碱水稻区域试验,进一步对其相关性状、抗性及丰产性进行考察。
据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技术研发事业部部长万吉丽介绍,当天测产的两种水稻材料非常具有代表性,22ZS-44亩产量达到691.8kg/亩,是非常不错的成绩,很有发展潜力。
“2017年,中心测产的一个杂交籼稻品种,在6‰的盐水灌溉下,产量达到620.95kg/亩。但因为它是杂交稻品种,杂交稻产量普遍比常规稻高。所以,今天测产的两种常规水稻材料在全生育期盐度4‰的咸水灌溉条件下,产量达到691.8kg/亩,在全国来说是比较高的产量。下一步,中心将继续创新,推出更多优质种质资源,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万吉丽介绍道。
2012年,在袁隆平院士的带领下,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研发团队开始耐盐碱水稻的育种研究。团队通过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及生物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手段,缩短育种周期,改良育种材料,持续输出稳定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2019年耐盐常规稻的产量为295.9 kg/亩,2021年耐盐常规稻的产量为590.6 kg/亩,2022年4‰盐度下耐盐常规稻的最高产量达到691.8 kg/亩。
据了解,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是具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可在海滨滩涂、内陆盐碱地种植生产的一类特殊的水稻品种。研究、选育耐盐碱水稻品种,是科研人员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的生动体现。十年间,中国海水稻已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跃。
截至2021年底,中国海水稻种植面积达60万亩,分布在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内蒙古、浙江等十多个省份,品种覆盖全国四大类典型盐碱地。今年中国推广海水稻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
关键词: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 盐碱水稻 水稻材料 试验田土壤含盐量 耐盐碱水稻育种研究